剛剛去看了模仿遊戲。大概去年的時候看到他的預告就非常的吸引我了,其實我並不常看傳記式電影,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實是想看BC再一次演繹出一位天才。自從看了新世紀福爾摩斯(SHERLOCK)我也成了Comberbitch的一員了。再加上我曾經在死亡專賣店中看過艾倫.圖靈的簡介,他那奇特的自殺方式(將蘋果浸泡在氰化物中,然後吃掉它,傳言為蘋果icon的由來不過蘋果的公司從未承認,賈伯斯對此的回應是:It Isn't true, but God, we wish it were.)
我懶得描述劇情,若有需要請維基,他劇透的蠻清楚的。
在看電影之前,我就看到一篇文章(克里斯蒂安‧卡里爾:《模仿遊戲》是對艾倫‧圖靈的拙劣模仿  指出「模仿遊戲」和歷史有不少出入,也受到很大的批評,但看到標題我就因為怕雷所以不敢看,到剛剛才把文章看 完。 文章中指出艾倫.圖靈本人和電影中的形象出入極大,真實的艾倫並不是電影中那樣的直來直往,缺乏幽默感以及社交能力。他其實和他的組員相處的非常好,研究進展也是循序漸進的逐漸看到成效,上司也並非劇中那麼的蠻不講理。
我覺得這是一個商業考量引起的連鎖效應。艾倫.圖靈是天才,但如果像傳記中的那樣,他幽默風趣、堅強而活潑,最常被提到的缺點只是穿著邋遢,有時臭臭的。以一部電影而言,這樣的角色塑造有點⋯太蘇了。可能是英美合拍的關係(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見我覺得美國拍的電影都頗商業),我相信這部電影是以「娛樂效果」最重要的因素,換言之,他偏商業電影,而不是以「紀錄歷史」為目的。若是考量到目前最常見而且受歡迎的天才類型,多是那種「在某一方面擁有絕佳天賦,但另一方面卻嚴重缺失」的天才。就我所知愛因斯坦也是一位這樣的人,在國中時導師發給我們一篇文章,文中提到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改變世界的相對論,但他有時連自己的家在哪裡都會忘記。而這樣的對比十分吸引人,也是一種反差萌。而且絕對會聯想到BC的另一部作品福爾摩斯,高功能反社會人格的天才,就某方面而言,他也非常不善社交。不過是不是因為這樣才由BC飾演艾倫.圖靈就不得而知了。總之,導演一旦將「模仿遊戲」中的圖靈設定成「高智商但社交能力不佳的個人主義固執數學家」接下來的設定也能合理的推展出來,而我相信「聽不懂話外之意」的設定也為了跟他密碼學家相呼應,因為他人們的話中有話和密碼的性質相似,但密碼有邏輯可以解出,話語卻不一定。社交能力不佳,直來直往不推敲言外之意的數學家,理所當然的會被眾人所討厭,尤其他想要一個人進行的想法,讓腦中認為戰時就必須服從命令的丹尼斯頓無法認同。被大家所厭棄的他不可能順利的建造圖靈機,所以他成了小組領導人,直接透過邱吉爾,才能讓丹尼斯頓拿他沒輒。但他之後依舊堅持他的想法和組員不合,總之就是ㄧ陣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後達成共識,以及一般的解謎或偵探片當中常出現的,陷入瓶頸是旁人的無心一語,然後茅塞頓開解決難題,其實都是相當娛樂的要素。所以若是撇開「與歷史不符」不談,他的劇本其實是成功的,合情合理且不突兀的融入了商業考量。

唯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